千里坎坷变通途
走进今天的龙阳大地,一辆辆满载丰收果实的车辆鸣着欢快的喇叭声行使在宽敞秀美,平整如镜的乡村公路上奔向东西南北。一趟趟豪华旅游巴士进村入湾,沟通城乡,让获得丰收喜悦的人们尽情享受畅游神州大地的乐趣。古老文明的屈原故里,无论是投资商贾过往旅客,还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都强烈地感受着脚下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,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在60个春秋里,汉寿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,抢抓发展机遇,勇于开拓进取,锲而不舍筑路修桥,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,让千里坎坷变通途。
1949年解放前夕,汉寿县境内仅有两条公路且只有46公里勉强能通车,位于国道319线军山铺至油铺岭一段。等级公路为零。那时人民群众所需生产生活物资完全靠肩挑背负,走亲访友只能脚穿木屐,身披蓑衣,下雨一身泥,天晴一身灰,步履蹒跚的移动在乡间泥泞的田埂上。
建国后,汉寿公路建设起步于1958年,经过了普及、提高、发展阶段,由于汉寿地处洞庭湖西端,沅水穿境而过,澧水抱头与沅水汇合于目平湖,境内大小湖泊72个,属典型水乡地带,地下水位高,大部分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,路况差,抗灾能力弱“车难行,路不畅”,至2002年底全县没有一条县道水泥路。为彻底改变交通滞后状况,打通交通“瓶颈”建设经济快车道,2003年县委、县政府作出了“抢抓机遇,举全县之力打一场农村公路建设攻坚战”的战略部署。在建设中为破解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的难题,提出了“向上级争一点,县财政拨一点,干部职工捐一点,农民朋友帮一点”的多渠道筹资办法。
2003年随着汉寿县岩蒋公路水泥路面硬化的开工建设,拉开了汉寿县农村公路总体战的序幕,同时也结束了汉寿县没有一条水泥公路的历史。该公路全长14.5公里,路基宽 7.5米,路面宽6米,设计时速60公里,总投资700多万元。经过建设者夜以继日紧张施工,仅用10个月便建成通车。由此,汉寿县全县上下掀起了全民参与,部门配合,整体联动轰轰烈烈的农村公路大会战。这一年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比建国后前50年农村公路投入的总和还多。
汉寿县三和乡地处偏僻山区,经济基础相对薄弱。全乡17个行政村,农村公路建设里程31.5公里。而对建设任务重,资金缺口大等困难,乡党委、政府不等不靠,变压力为动力,举全乡之力,广泛发动群众,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,多方筹措建设资金,已全面实现村村通。
聂家桥三星村三组25户群众,在国家没有专项资金的补助情况下,每户自愿捐资4000元,半个月筹集10多万元。把水泥路修到了每户家门口,真正实现了,出门两脚不沾泥,车辆运输到家门。截止2008年底,汉寿县公路通车里程2743公里,其中高速公路49公里,国道1条47公里,省道1条59公里,县道8条198公里,乡道73条580公里。村道718条1842公里。公路桥梁126座总长2952延米,其中大型和特大型桥梁4座。
等级公路达到1189公里,其中高速公路49公里,二级公路140公里,三级公路40公里,四级公路960公里,其它公路1061公里。全县370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,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,以高速公路为主轴,以国、省道干线为主骨架,以乡镇为支点,干枝相连农村公路为网络的承东启西,贯南通北,内畅外联,铁、水相连,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。
路通百业兴,谈起修路给农村经济带来的新变化,丰家铺乡党委书记王湘生如数家珍,他说:近年来全乡以装饰板厂为主的个体企业由原来的不到五家,猛增到如今的近百家,产品销往外市、外省,最近又有龙津商会与乡里达成500万元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意向。这些都离不开农村公里建设带来的引凤效益。
龙阳镇花木兰、围堤湖村蔬菜种植专业户,过去村里道路坑坑洼洼,晴通雨阻,蔬菜难以运出去,眼看着烂在地里。村民们明明知道种蔬菜致富快,但都不敢多种,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地里头,再不愁运不出去了,蔬菜种植面积猛增,很多乡、村水泥路通车之际,群众掩饰不住的高兴自发燃放鞭炮,情不自禁舞动腰鼓,扭起秧歌,敬饮乡茶,喷发着心中的欣喜与感动。当亲眼看到一条条水泥路修到家门口,老百姓感慨的说:铺下的是路,树起的是碑,连接的是心,通达的是富。
如今,在汉寿这片充满希望的原野上,一条条新修的通乡、通村水泥路,犹如缎带,萦绕在金牛山山峦之间,延伸到乡间村落。一座座建成和在建公路桥梁,宛如彩虹,飘落在龙阳渔米之乡,串连起洲岛港湾。这条条公路和座座桥梁就是千百万农民兄弟走向幸福的康庄大道。畅通的农村公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,方便了物质运输,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更新了农民的思想观念,改变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与面貌,方便了农民出行,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,让汉寿这块极具发展潜力的土地,充满了无限活力,处处孕育着勃勃生机,方兴未艾。
(汉寿县交通局)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