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通成为津市经济的助力器
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,津市因水运而兴,享有江南明珠的美誉。进入90年代后,随着交通格局的变迁,水运的衰落,津市发展逐渐滞后,一度成为开放的“边缘”和发展的“死角”。 为打通对外连接的通道,由“死角”变“枢纽”,从“边缘”到“前沿”。近年来,津市市委、市政府充分利用“中部崛起”和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”的大好时机,从全省、全市交通网相衔接的角度考虑,全面落实“构建大交通、实施大开放、实现大变化、展现新形象”的交通发展战略,立足当前,整体推进,适度超前。
一是建骨架。该市以高速公路的引进为突破口,成功争取常荆高速途径津市,常岳高速傍市而过,高速公路的即将建设和津市南、津澧两个互通的设立,使津市由过去的交通“死角”变成“通途”,并将拉近津市与常德、长沙、武汉等主城区的时空距离,发挥承上启下、左右传递的聚散功能和辐射作用,为津市融入全省交通网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同时投资5294万元的省道302线津市至小渡口公路建设,成功打通该市东、西大门,出口不畅制约经济发展将成为历史,南北贯通、东西相联、干支结合的公路主骨架,为津市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二是组网络。围绕市域经济发展重点,加快通乡公路、通村公路建设步伐,以改造升级为主,新建为辅,实施通乡工程和通村工程。共投入资金5200万元完成32公里通乡公路的改建和181公里的通村公路的建设,十万余名农民朋友走上了宽阔的水泥路,72个行政村通公路,实现了100%的乡镇通水泥路,88%行政村通水泥路,公路总里程达432.65公里,农村公路网络不断完善,乡村公路质量和运载能力不断提高。
三是上等级。我市积极抓住机遇对现有道路进行全面提质升级,投资600万元对省道205保河堤至渡口段进行硬化改造,投资3亿元对省道205津市渡口到汉寿良荆界进行升级,同时还将投资1500万元对县道新洲至棠华,新洲至灵泉公路进行全程硬化。
四是兴水运。在大力发展陆运交通的同时,加快水运交通的建设步伐。成功在该市嘉山工业新区开辟了1—1.5公里港口岸线,计划建设2个500吨级的泊位码头,通过二广高速公路连线,与之形成铁公水联运网络,东通岳阳、西接三峡、南连洞庭、北上武汉的水路运输格局,形成了水陆并举,铁公水相连的交通新格局。
便捷的交通,优良的环境,为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插上的腾飞的翅膀,使津市越来越成为投资的“福地”,商家聚集的“洼地”。一批带动能力强、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纷纷落户津市,有力地推动了津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。(裴莉林)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